top of page

藍門後的光 Under the Front-door

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>

2025 個展
主辦單位|關渡美術館
展期|2025. Junt. 6 ~ Aug. 10. 
地點|關渡美術館G402,臺北

攝影編導|張庭甄
動畫製作|張庭甄
展場施作|鄭安舜、謝孟哲、楊健生
影像協力|陳誌陽
聲音協力|黃詠仁
佈展協力|陳智賢、陳誌陽(影像同步)、游佳臻、蘇俞儒
視覺設計|蔡尚育
標準字設計|謝宜樺
影像記錄|洪政猷
特別感謝|張銘智、張文德、 張文菀、嘉義市民族國小

《藍門後的光》是以我祖父為核心開展的一項記憶撿拾行動。透過舊家屋的3D掃描影像、祖父的教職紀念合影,開啟了我對於所處現實的探索。本展聚焦於家庭記憶與代際身分之間的斷裂與連結——當對話與詮釋重新發生,作為參照的影像便成為了個人與歷史之間的「測量儀」。

雙層投影雙頻道錄像裝置

21分循環 / 有聲|彩色

2025

創作的起點,來自我試圖以3D掃描技術記錄並保留即將被拆除的祖父家屋時所遭遇的困難。由於現場光線不足,掃描結果呈現出殘缺、飛散與錯位——這種難以還原的現實,與我印象中祖父的形象產生了強烈的矛盾,那曾籠罩整個空間與家族的堅實權威,正隨著破碎的影像一同消逝。更令我困惑的,是那些與記憶相悖的事實:這位在日本殖民教育體系中成長、曾任國小校長的威嚴長輩,卻在過往的教職合影中身影被旁人遮蔽,在歷任校長的史料中亦難覓其名。種種的遮蔽與缺席,使我不禁懷疑:關於祖父身影的真實究竟存於何處?

展覽包含多頻道錄像裝置、攝影與雕塑,透過3D模型、歷史照片與父親訪談等多重敘事的交錯,構築出一種介於實體與殘影、記憶與再現之間的觀看經驗。在私密語言與集體影像之間建立對話,進一步反思「祖父—父親—我」之間所織構的教育傳承與連結,回望我於家族體制中的觀看位置與角色轉譯。

SLA光敏樹脂3D列印
30×14×17 cm
2025

玻璃噴墨輸出

30×26 cm,12件

本展《藍門後的光》,既是對親人形象的追索,也是對個人位置的自我提問。如同那張民國六十二年的教職合影中,遠處站在教室二樓廊邊的小孩們——他們見證了合影的現場,也目睹了鏡頭無法捕捉的人群背面。而我,或許正是那群孩子之一,站在視角的邊界,試圖在遮擋與隙縫間,讓視線重新交會。

藍門後的光_banner-mini.jpg
  • Ting Chen Chang
  • thingchen.c

版權所有 ©2017-2023 張庭甄 TingChenChang

bottom of page